踏入太原鋼鐵(集團)有限公司主廠區,看不見污染,聞不到異味。鋼企本是排放大戶,何以抖落身上一層“灰”?
步入廠區,答案浮現眼前——只見在燒結設備的機頭處,連接著.大直徑8.5米的煙氣管道,管道及設備上密布著大大小小上千個檢測儀表,實時監控排放等情況。
眼前的這一超大結構體是太鋼燒結煙氣超低排放改造設備。太原鋼鐵(集團)有限公司能源環保部部長馬良介紹:“設備改造后,能有效降低顆粒物、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,去年全年,太鋼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同比下降50.6%。”
生產變清潔,能耗也在降低。煉造鋼鐵,電力消耗巨大,如何將生產過程中的余熱余能收集起來,轉熱為電,對綠色轉型中的企業是一場不小的考驗。
采訪中,馬良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:2015年,太鋼噸鋼綜合能耗為547千克標煤,到去年這一數值降為538。“547已是國內..水平,變為538看起來降幅不大,卻是一次次自我加壓向各個環節要節能空間的成果。”馬良說,去年企業投運了一組低參數余熱發電設備,由于這部分余能可利用性不高,一般企業不會利用,但要想能耗更低,就必須想辦法“吃干榨盡”。
向產業鏈上游看,115公里外,山西平遙縣,“綠意”也在山西省平遙煤化(集團)有限責任公司蔓延。“煤化企業綠色發展,清潔生產是關鍵。”平煤集團黨委副書記常天星在平煤工作40余年,近些年,他親眼見證了平煤的綠色轉型歷程,“早幾年工廠里花草樹木不少,但老實說還能聞到焦化味,這幾年下大力氣搞清潔生產,味道漸漸沒有了”。
空氣質量的好轉,得益于平煤的焦化升級改造項目。“煤化要經過洗選、煉焦、脫硫三道主要工序,其中排污主要在煉焦環節。”常天星說,找準癥結后,企業在煉化環節增設了不少廢氣收集裝置,讓廢氣無法“四處逃竄”的同時,收集工業余熱作為熱源,還能滿足居民供熱需求,一舉兩得。據介紹,平煤可解決平遙縣區域的6萬余戶居民20萬人800余萬平方米的冬季供熱需求。
從煤炭化工延展到鋼鐵工業,在山西,能源產業鏈綠色化正在加快推進。“與2015年相比,2019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5.8%,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7.4%。”山西省工信廳節能處有關負責人說。此外,2017—2019年,全省消納煤矸石、粉煤灰、脫硫石膏、冶煉渣等工業固廢約800萬噸,一大批能量系統優化應用、低品位工業余熱利用改造項目已落實到位。
轉自人民網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,更多熱點資訊,請隨時關注我們!